210716 重新流行起来的邮件通讯

newsletter 确实是非常复古的潮流了。

不过,和潮流设计的复古一样,创新无望的互联人开始回头看看之前的老玩法,希望找出新的思路和解法。

甚至,(我)才注意到 newsletter 的重新流行都是很惭愧的事实了。已经又不好因此自由的先行者了。

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约31日上午消息,据报道,《纽约时报》社论专栏的知名记者为了不起眼的新闻通讯平台,离开主流媒体,这样的事情听起来不可思议。但是,该专栏长期撰写科技、隐私和政治相关的独家报道记者查理·沃泽尔最近决定从《纽约时报》辞职,入驻新闻通讯出版商Substack。沃泽尔打算在Substack上开一个“Galaxy Brain”的通讯专栏。

美版订阅号Substack:颠覆传统新闻行业,还是多样化选择?

不过,说

Substack复兴了博客——一个曾在二十年前风靡一时的内容形式,但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逐渐衰落。或者,更具体一点,Substack解决了博客无法解决的难题:如何将人气变现。

这个是忽略了「邮件通讯」和「博客」的最大不同,即「订阅制」。

固然,邮件通讯的内容被复制出来并不困难,「盗版内容」也很简单。但保持一定的「私密性」是其与公开博客的巨大不同。

所以,才有 从邮件通讯的流行谈起-少数派 作者尝试寻找邮件通讯的成功根源。

网上对邮件通讯成功原因的探讨并不少见。但在阅读之后,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概括它们的共识,那就是「亲密」—— 邮件通讯是一种与人距离更「近」的传播渠道。

不过,成文于 2020 年,作者也许很难预见到 21 年,substack 取得更大的成功。甚至,不少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尝试下场来做这件事情了。

「邮件通讯」也许更像是微信公众号。毕竟,邮件客户端在绝大数中国网民手机上就是摆设,剩下的部分人都是为了二应付工作才使用邮箱的,恨不得周末卸载邮箱。

这样看来,张小龙确实是「神」,他在邮件系统上成功后,又一手打造了「邮件通讯」的中国替代品。稍稍不同的就是,现在订阅号似乎在付费订阅上不是很着急,可以用但不够好。

毕竟,国内互联网还在争夺「短视频」的风头。

即便订阅号搞定了付费订阅,国内类似「邮件通讯」的事情似乎也不是乐观的。中国人的隐私没人重视,注意力更是没有关心。很少有人关心自己获取的是什么信息,来自哪?这个可能是类似事情在国内比较难的事情。

甚至还不到讨论「订阅制」和「会员经济」这个更本质的问题上。

订阅是内容的终极商业模式

来着 订阅:内容的长期主义 的畅想,不过因为这篇文章也是订阅的,我只能摘录少部分。

在张宁看来,广告是有很多弊端的。

然而广告并没有以最佳的姿态来利用内容的价值。从早年的报纸和电视,到今天的信息流,广告一直是「强插」在内容流之中的:报纸最先选择了这样的商业模式,而后广播和电视也发现可以在节目之间插播商业营销类的内容,互联网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点。广告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见缝插针、无孔不入的一类信息,它们和内容原本的两重价值出现了背离。广告开始令人生厌,屏蔽广告成为浏览器的基本功能或付费会员的高级权益,发现的通路被阻断了,信任的闭环被打破了。

但是,

信任是人类社会最大的网络效应。它是人类社会自组织和正反馈的基础网络。而内容,则是这种网络中的信号机制。

所以,订阅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比广告更好的方式。

这也许能比「亲密性」更能解释 「通讯邮件」的返潮。

Some rights reserved
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,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ShareAlike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.

Subscribe